造车新势力崛起 中国在下一个汽车时代抢得先机

造车新势力崛起 中国在下一个汽车时代抢得先机

3838px 2025-05-02 经济 43 次浏览 0个评论

近日,中国造车新势力股价飙升的新闻十分火热。据悉,蔚来汽车总市值达到了728.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788.4亿元),成为中国市值最高的车企。小鹏汽车股价累计上涨了超过260%,理想汽车股价累计上涨了超过110%,蔚来汽车股价累计上涨了超过70%。别的汽车工业国家除了美国的特斯拉,基本上没有造车新势力公司的诞生。

造车新势力崛起 中国在下一个汽车时代抢得先机

首先,中国有非常好的滋生环境。近年来政策上对新能源汽车多是大力扶持,政府采购大批的新能源车作为公共用车,鼓励民众购买新能源汽车,配建大量的充电设施。民众接受新事物也比较快,购买力强,新能源汽车这种新鲜事物被认作是一种前卫的潮流,所以中国成为了新能源汽车销量最大的国家,并且前景广阔。这为培育造车新势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其次,中国工业制造能力强。新能源汽车的绝大部分零部件都可以在国内购买到,成本也较低。中国的汽车制造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也都具备了完整的造车技术。国外知名车企的重心仍然在传统汽车上,国内的造车新势力却可以轻装上阵。而且想在众多知名的国际车企中杀出重围,弯道超车,新能源汽车市场是唯一能够与之一较高下的战场。造车新势力从此入手,切中关键。

在世界范围内其他国家还没有造车新势力的出现,中国已经走在了前列。2025年,传统燃油车市场将逐渐衰退。在下一个汽车时代,中国的造车新势力已经占得了先机,到时将会占领更大的市场。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不容小觑的中兴:强过第一批造车势力,与华为肩并肩

7月5日,汽车预言家从相关渠道了解到的信息,2020年1-6月中国造车新势力企业共完成销售约4万台。其中前5家企业销售车辆占比高达90%。

总体来看,尽管今年车市经历了疫情的冲击,以及新能源市场的低迷,但新势力车企的表现整体呈增长表现,或许这也是因为头部车企的销量不断提升所致。

具体销量来看,以威马、蔚来、小鹏和合众为代表的第一梯队依旧保持着稳健的发挥。而作为最后进行交付的新势力车企理想汽车也成功挤入第一梯队。而以爱驰、零跑等新势力车企以较平缓的表现处在第二梯队;而像奇点、敏安汽车等新势力车企则依旧艰难。

进入所谓2020造车新势力淘汰赛后,造车新势力已经进入两极分化的重要阶段。对于目前造车新势力而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汽车预言家尝试通过资料梳理,深度分析目前造车新势力的产业格局。

1

第一梯队:5家头部企业垄断90%以上销量

根据销量来看,第一梯队云集的多数是目前造车新势力当中的绝对强势企业,包括蔚来、理想、威马、小鹏。但也出其不意的将合众这一不经常出现在造车新势力各种榜单前部的企业囊括在其中。

数据来源:网络及相关企业披露

*蔚来汽车:销量大幅回升?毛利改善明显

根据2020年6月份蔚来汽车提供的最新交付数据。2020年6月,蔚来共实现汽车交付3740台,继5月破纪录后再创月度新高。历史资料显示,自3月以来,蔚来已连续四个月实现环比上涨,6月交付数同比增长179%。2020年1-6月,蔚来汽车累计完成销售14169台,是目前造车新势力阵营绝对的头部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在销量增长之外,2020年,蔚来在24座城市新增了44家蔚来空间。截至6月4日,蔚来在全国开设116家门店,其中包括22家蔚来中心和92家蔚来空间,销售网络覆盖全国76座城市。

汽车是个成本高,回收慢的行当。随着多笔可转债融资的落地,以及蔚来中国项目的有序推进,蔚来今年已累计融资超100亿人民币。而在外界最为关注的毛利方面,一季度财报中,蔚来整车毛利超过5%,年底整车毛利达到两位数的预期。

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销量的不断提升,由销量带来的服务压力也在指数级上升。此前蔚来曾表示蔚来NIO?HOUSE单店建设成本为100万元,这或许将极大的考验蔚来的运营能力。

*理想智造:销售爬升明显?融资继续加快

作为“后起之秀”的理想汽车,虽然与其他纯电动新能源车型不同,旗下的理想ONE采用用增程式,但其作为新势力的一员,仅仅不到半年时间已跃居新势力的第二位,在国内插混车型中也常常位居前位。在6月中旬,理想官方宣布旗下的理想ONE累计交付量达到10000台。对比国内外已经完成首批交付量的车企,理想的速度是最快的。根据理想官方和乘联会的销量数据,理想ONE从去年12月4日到今年5月31日的交付量为8695台。只是对于理想频出的质量问题车主对于其能否接受,以及后期品质的提高。

此前不久,美团领投5亿美元参与理想汽车D轮融资的消息已经获得确认。汽车预言家根据天眼查信息,此次融资由美团与李想共同完成,共计5.5亿美元,其中美团领投5亿美元,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跟投3000万美元,投后估值为40.5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理想此轮融资是继蔚来合肥融资之后的为数不多造车新势力获得的融资之一。

此外,理想汽车计划今年新开设60家门店,相比之前计划的新增20家门店,多出了三倍。理想方面介绍,今年第三季度,理想汽车零售中心将覆盖30个城市。理想汽车的售后服务网络也将在第三季度内覆盖到大陆所有省份,年底前将增加至100个城市。

理想是造车新势力当中区别于纯电动的造车企业之一,之前最重要的问题在于生产端的牵制。此前理想汽车就曾被爆多项延迟交付。此外,理想汽车还曾计划年内于美国启动IPO计划,这是目前考验理想汽车的重要压力。

*小鹏:P7市场还未发力?市场表现较为平稳

2020年1-5月,小鹏汽车共完成销售4558台,上半年销售不足6000辆。值得注意的是,第二款视为Model?3对手的P7在今年五月单月批发销量也不过192辆,显然有些不及预期,不过,在小鹏汽车表示,P7销量主要受产能限制,而目前获得的订单数量已经超过15000辆,超过了小鹏G3去年全年的销量。

2020年5月19日,随着工信部的一纸公告,原广东福迪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肇庆小鹏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小鹏汽车也借此成功拿到汽车生产资质,从此告别了“借鸡生蛋”模式(此前,由于没有生产资质,小鹏由海马代工),而这一变动,无疑也将成为其上市的“加分项”。

融资方面根据公开信息显示,小鹏汽车迄今已累计完成8轮融资,共获得了约168亿元的资金支持。最后一轮融资,发生在2019年11月,完成C轮融资,总融资金额为4亿美元。

在此前一段时间内,小鹏P7对标竞手正是特斯拉Model?3。何小鹏还曾在发布会现场公开表示:“如果说特斯拉是行业颠覆者的话,小鹏P7就是颠覆者的颠覆者。”

但值得注意的是,小鹏目前正处于产品爬坡的关键阶段。小鹏汽车虽然在国内表现有可圈可点之处,但眼前的光鲜是否能经历住资本市场的考验,以及在整个电动车市场脱颖而出,最起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威马汽车:销量提升有限?融资仍然艰难

根据目前汽车预言家从威马汽车方面获取的资料,威马汽车6月实现销售2028辆,环比增长34.9%,连续4个月环比增长。2020年1-6月,威马汽车共完成销售6450台。

最新的资料显示,截止7月6日,威马EX5在中国销量已经突破3万辆,2020年1-6月,威马用户群体中95后人群的占比同比增长了43.4%,亲子家庭用户占比达到69%。

融资方面,自威马汽车2019年3月宣布完成了总额30亿元人民币的C轮融资以来,D轮融资计划迟迟没有落地。威马集团董事长沈晖对外表示,威马方面在推进但是并没有拼命推进。

可以得出结论的是威马在融资之路上并没有体现出强大的进攻态势。2020作为新势力真正意义上的洗牌元年,任何一家车企稍有不慎都会陷入危机之中。威马能否坚守现有市场份额,还需要持续观察。

*合众新能源:闷声发大财?销量直逼四强

2020年1-5月,共完成销售3758台,仅次于蔚来、理想、威马、小鹏位列造车新势力第五梯队。

长期以来,合众并不是造车新势力当中最为激进的品牌,相比起威马和蔚来等品牌,合众的造车攻势并没有很猛。成功的原因只有一个,在入门级市场用哪吒快速打开了市场。

迄今为止,合众汽车在10万以内的入门市场,已经实现了哪吒N01的稳定交付;而15-20万元的中高端市场,已经接近正式上市。从低端市场切入尽快实现交付,在市场上打造初步品牌影响力的同时,自立造血,为下一步面向中高端市场的拓展打下基础。

客观分析,经历了新造车实力最喧闹的几年,其中有些玩票的已经被淘汰,有些华而不实的已经危机四伏,但这场大筛选还没有结束,谁能脱颖而出、谁能走到最后,现在依然难有定数。最有潜力的车企,或许并不是最张扬的那几家。

2

中间梯队:量产背后的竞速赛

相比第一梯队,造车新势力的第二梯队并没有第一梯队强大的品牌号召力,第一梯队的企业已经在过去的时间内完成了这一阶段跨越。从企业自身来看,第二梯队中的大部分企业,刚刚完成了产品上市后的批量化生产,正处在向上的关键阶段之上。

数据来源:网络及相关企业披露

*国机智骏:看似不错的销量背后暗藏危机

2020年1-5月,国机智骏共完成了584台汽车的销售任务。根据汽车预言家了解到的信息,在上述584台销售中,大约80%以上被赣州周边企事业单位作为福利用车安排至相关个人手中。

国机智骏是国机集团投资占股40%,7家股东发起成立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主要生产基地位于江西赣州。相关资料显示,国机集团是中央直管的世界500强企业,拥有丰富的装备制造业经验及资源基础、拥有完善的汽车销售及服务渠道。

截至目前,国机智骏旗下拥有三款纯电动车:GX5、GC1、GC2。三款产品于2019年10月推向市场,都是面向于大众化市场产品。但根据此前披露的上险量数据,这三款车型仅在江西等周边地区有上险纪录。

2020年1月,国机智骏被爆粗暴裁员,由此引发外界对国机智骏资金运营方面的关注。据相关内部人士透露,目前国机智骏内部资金紧张,先前既定的研发和生产工作已经有部分停止。

*零跑汽车:销量和产品质量危机引发人事架构变动

公开资料显示,零跑汽车2015年成立至今,已拥有S、T、C三个智能纯电整车平台。2019年1月,10万元级智能纯电动轿跑零跑S01上市;2020年5月,长续航智能纯电小车零跑T03上市;2021年,智能纯电动跨界SUV零跑C11也将向市场投放。值得注意的是,零跑目前投入市场的车型质量遭到多番投诉,其中二百余位车主还在不久前组织了集体维权

6月23日,零跑方面根据董事会决议,聘任众诚保险原董事长吴保军为零跑汽车联合创始人、总裁,全面负责企业运营工作。资料显示,吴保军于1993年加入广州标致汽车;2008年11月至2012年10月,任广汽丰田销售本部规划营销部部长。

在吴保军加入零跑汽车的两个月前,时任零跑汽车副总裁赵刚在社交媒体宣布,因个人原因已离开零跑汽车。2017年初赵刚加入零跑汽车,出任战略、产品、营销和售后服务的副总裁,工作内容主要以运营为主。至于赵刚离职的原因,业内普遍认为与零跑汽车旗下首款产品零跑S01销量不佳有直接关系。

*雷丁:老年代步车的新江湖

数据显示,2020年1-5月,雷丁汽车共完成销售161台,成为造车新势力当中实现整车交付的企业之一。

2020年1月份,野马汽车进行战略重组,低速电动车企雷丁汽车控股了野马汽车,之后野马的管理团队由原雷丁汽车高管团队接管,王清礼同时也是雷丁汽车副总经理。

重组后的野马汽车将消费群体瞄准为三四线及以下城市的90后青年。根据其在今年3月27日发布的“2025战略”,新野马将聚焦A0级以上乘用车,打造城镇90后的第一部车,并立下了“2020年销量超过15万台,2025年销量超过70万台”的近远期目标。

如果按照这一目标来算的话,雷丁汽车距离15万台乘用车销量还有15万台的差距。

*爱驰汽车:全面进军欧洲市场

2020年1-5月,爱驰汽车完成销售150台。目前爱驰汽车仅有一台在售车型爱驰U5,该车定位于一款纯电动中型SUV,官方公布的NEDC工况下续航里程为503km,并已公布补贴后预售价区间为19.79-30.21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销量统计仅为国内销量,爱驰汽车此前已经完成了对海外的车辆出口业务。相关资料显示,6月6日,爱驰汽车首批出口欧盟的欧版爱驰U5,在上海海通国际汽车码头正式发往法国科西嘉岛。

据了解,爱驰汽车是少数在欧洲搭建起完善营销体系的中国品牌。据此前爱驰方面介绍,爱驰在欧洲采用了前瞻性的线上直销和轻运营的融资租赁组合模式进行销售,并与当地知名售后服务商建立合作,给欧洲用户提供完善的销售售后服务体验,以解决合作伙伴的后顾之忧。

*江淮大众:期待大众控股75%后市场表现

从2020年销量数据上来看,江淮大众表现并不算出色,1-5月仅仅售出了130辆。市场在售车型仅有思皓E20X一款。

值得注意的是,6月11日,安徽省国资委、大众中国投资、江汽控股签署了一份《关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投资协议》,大众中国投资以对价23.83亿元认购江汽控股50%股权。另外,随着我国在商用车领域对外商投资者的政策放宽,大众集团也借机将所持有的江淮大众股份增持至75%。

按照此次投资协议规划,大众集团将授予江淮大众4-5个纯电动汽车品牌产品,并要实现在2025年生产20万-25万辆的目标。如果这一目标顺利达成,将成为中国造车新势力当中绝对的强势企业。

*云度汽车:困难背后的求变

2020年1-5月,云度汽车共完成销售95台。相关资料显示,云度是国内最早拿到资质、最早推出产品的造车新势力企业。先后推出了π1、π3和π7三款产品、七个车型。

但起步较早的云度并未收割到产业的红利。2019年中旬开始,云度不断被传出降薪、裁员等消息。与此同时,一批新造车企进入量产交付阶段,云度陷入边缘化危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从经营角度来看,2019年云度汽车仅1.04亿元,亏损1.77亿元。这也是继2018年净利润亏损1.38亿元、2017年净利润亏损0.95亿元后,新能源连续第三年出现巨额亏损,亏损额逐年增加。

云度的市场经营不善导致了股东的关注。2020年5月18日,云度汽车对外发布公告宣布,林密正式出任云度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CEO,全面主持公司的整体战略制定及日常经营工作。2019年前,林密曾云度汽车副总经理、营销公司总经理职务,创造了云度速度。此次林密的回归也被外界解读为云度重回主流的表现。

*新特汽车:生产基地落地仍具困难?

根据统计资料,新特汽车1-5月销量为75辆,其中大部分落地于新特汽车在贵阳的共享示范公司。

新特汽车成立时间不详,但其拥有一汽集团投资的背景。截至目前,新特汽车A0级小车DEV1仍然由一汽集团代工生产。

2019年,造车新势力新特汽车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贵安新区的工厂项目已经暂停建设,而位于当地的试制车间也处于停工状态。新特汽车对外表示,由于2019年长江汽车在发展上遇到困难,加上国家对于乘用车的生产资质管理出现变化,所以贵安新区的新能源项目也处于暂缓状态,没有办法再给新特汽车进行生产。

融资方面,新特汽车预计2019年内的B+轮融资也依旧处于运作阶段。

3

第三梯队:尚未实现量产制造的造车新势力

以目前国际上通行定义的40台为量产标准来看,仍不少造车新势力没有达到量产制造的标准。作为第三梯队的新势力车企,在今年累计交付量仅个位数,这主要是自进入2020年,随着市场持续走跌加之疫情的环境,依然部分车企备受压力。

数据来源:网络及相关企业披露

*长江汽车:即将走向破产边缘

长江汽车2020年1-5月仅完成了15台汽车的销售。长江EV由杭州长江客车公司演化,后被五龙集团兼并。当时的五龙集团在兼并杭州长江客车后又陆续兼并了云南美客车公司,从而顺利拿下国内第二家新能源汽车生产牌照(第一张是北汽新能源),长江EV也成为国内第五家获得工信部发改委“双资质”的新能源车企,速度之快,也让业内大吃一惊。

从2017年开始有关长江EV停工离职的负面报道陆陆续续,曾首期投资120亿元的长江氢动力(佛山)研发中心处于长期暂停状态、贵州长江工厂又被爆出20多名员工堵在公司门口讨薪、杭州长江汽车有接近300名员工到目前都尚未结算工资。

值得注意的是,在长江汽车目前所有的负面舆论当中,有关于长江汽车内斗的报道层出不穷。长江汽车因为上市公司的内斗已经错过了一次市场的机遇,现在留给长江汽车的时间不多了,如果继续这样无休止的内耗下去,这家曾被寄予厚望,依旧保有国际高端市场的汽车品牌就将走向消亡,所有员工的坚持都化为泡影,全体股东的血汗钱也将付之东流。

*奇点汽车:手握大笔到账融资?首款车型量产遥遥无期

根据资料,2020年1-5月,奇点汽车仅完成3辆新车的落地任务。成为造车新势力当中个位数交付的企业之一。

造成奇点汽车交付量过低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量产车型的上市迟滞。资料显示,2017年4月,奇点汽车正式发布了旗下首款量产车型——奇点?iS6预览版,采用对开门设计,续驶里程达400公里,售价为20万~30万元,计划于当年底实现小批量生产。但至今为止,奇点汽车也并未给出该车具体的上市时间。

而在融资方面,奇点汽车从创立至今,已经完成了8轮融资,融资总额超过170亿元,投资方包括了奇虎360、联想之星、韬蕴资本等。奇点汽车甚至计划在科创板上市谋求更大规模融资。

值得注意的是,奇点汽车已经为不到两位数的销量打造了铜陵、苏州、株洲三座生产基地。成为目前造车新势力当中拥有最大规模产能的企业之一。

*天际汽车:即将量产进入市场

天际汽车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具备互联网属性,集纯电动汽车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创新型新能源汽车企业。2019年4月天际汽车完成20亿元的A轮融资,同年11月又再宣布完成股权融资,但未披露具体金额。

2019年12月,天际汽车对外表示新车将于2020年一季度正式交付。但受疫情影响,预计的交付日期收到影响。从产品角度分析,天际ME7产品竞争力尚可,需要快速进入市场以谋求品牌和企业的正向发展。

*敏安汽车:经营不善?继续裁员

在抖索引擎上,关于敏安汽车最新的新闻更新于2019年11月。截止目前,并未有其他的新闻关于敏安汽车。

敏安汽车成立于2015年,由敏实集团董事长秦荣华在大陆的投资公司展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以及淮安开发控股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成立。淮安开发控股是淮安市政府委托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的公司。2018年获得相关资质,是目前少数手握“双资质”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之一。

但资质并不是敏安汽车能够良性发展的护身符。2019年11月,敏安汽车下发放假通知:“受国家政策、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环境和国家、地方补贴政策变化的因素的影响,公司目前遇到阶段性经营困难,正稳步实施调整变革,积极寻求突破。”

截至目前,敏安汽车裁员数已超过400人。上述放假通知也被媒体解读为又一次变相裁员的开始。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编辑 | 于斌

出品 | 潮起网「于见 专栏」

在三大造车新势力蔚来、理想和小鹏赴美上市后,越来越多企业希望能在新能源 汽车 上闯出一片天,新能源车这块蛋糕,万亿市场规模,目前全球3%的渗透率,不仅大,还处于产业发展初期,惹得新军涌入。

既有百度、阿里等互联网巨头高调撒钱,与传统整车厂商联合造车;也有小米、苹果等手机厂商为对造车产业链上下游厂商出资,整合造车资源。

眼下小米风风火火,向造车扣动了扳机,雷军带着100亿美元,亲自兼任智能电动 汽车 业务的CEO。

群雄争霸下, 中兴通讯也抵达了这个战场。

大家对中兴的了解,或许还停留在几年的中兴手机上,如果不是几年前与华为一同被“制裁”的新闻,中兴或许已经消失在很多人的视线里。

直到近期,中兴重回大众视野,媒体传言,中兴通讯将成立 汽车 电子产品线,并将设立 汽车 电子团队,隶属系统产品技术规划部,其定位是负责 汽车 电子领域的统一业务规划和经营。

中兴通讯的总裁徐子阳承认了这个消息。

事实上, 中兴通讯在“造车”领域,一点都不逊色,早已独辟蹊径形成了一定的积累。

不走拥挤的乘用车赛道,中兴通讯完胜第一波造车势力

回到2015年,受补贴新能源 汽车 的政策以及“互联网+”的创新策略的影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第一轮新能源造车潮吹来了。

当年,乐视高调宣布进军 汽车 行业,与北汽和阿斯顿马丁合作生产互联网 汽车 ,此后造车势力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当时,中兴的创始人侯为贵亲自带队考察 汽车 产业,立下了“智能 汽车 是中兴通讯推动的第二个重点产业”的坚定信念。

但中兴通讯并没有从风口浪尖的乘用车入手,而是通过并购珠海市广通客车有限公司,获得生产资质和客车制造技术,进军电动商用车市场。

之后,中兴通讯迅速在珠海注册成立中兴智能 汽车 有限公司,这个公司成为中兴通讯在新能源 汽车 领域唯一的整车平台,主要负责新能源客车设计开发、制造销售及客车智能驾驶、车联网应用的系统研发与建设运营。

事实证明,中兴的选择没有错 ,几年下来,中兴通讯只在中兴智能 汽车 项目上投入只是略超10亿元,这跟动辄百亿的乘用车投资来说,投入确实低多了。

尽管投入不高,产出成果却可圈可点。

当时规划的产能,满产是2000台,到了2017年,中兴智能 汽车 就生产了1500多台客车,产能已经接近了饱和。

虽然单看数值不高,但是和客车的总体需求量对比,2017年客车的总体保有量也才70000台,对于刚投产、处于摸索阶段的中兴智能 汽车 来说,已经很不错了。

此外,中兴智能 汽车 的客户拓展非常顺利。

国内市场上,中兴智能 汽车 在深圳、珠海、广州、武汉、香港等地相继拓展,并在珠海的新能源公交市场、香港的双层巴士市场,占领了一半以上的份额;国际市场上,中兴智能 汽车 是国内首家通过纯电动客车整车纯欧盟认证的企业,先后同意大利,阿尔及利亚,津巴布韦,坦桑尼亚,荷兰等非洲和欧洲国家开展业务合作。

中兴智能 汽车 在新能源商用车领域混得风生水起,但 彼时的乘用车市场,却是完全另一幅景象 ,造车势力蜂拥而至,竞争激烈导致生存艰难。

造车大军的队伍从2016年开始快速扩张,到2017年底,国内的造车新势力有60家,更夸张的是,到了2018年底,中国注册的新能源 汽车 公司数量,翻了近10倍,达到了六百多家。

而且,根据中国观察报数据,2015年至2017年6月底,国内已落地的新能源整车项目超过200个,各类车企已经公开的产能规划车辆超过2000万辆。

这个数字,已经完全超过了2012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节能与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设定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纯电动 汽车 和插电式混合动力 汽车 生产能力达200万辆。

并且,当时新势力只顾造车,配套充电设施落地的不多,消费者的里程焦虑和市场教育也不够, 蜂拥而上的新势力们,就像气球,一戳就破。

虽然造车势力们努力融资圈钱排产投产,一副志在必行的模样,但真的交付的厂商,只有蔚来、威马、小鹏、哪吒等10余家。

随着补贴的退坡,仍未完成交付的新势力造车企业中的大部分不是已经出局就是正在出局的路上。

现在的中兴智能 汽车 ,不仅没有像其他造车企业一样倒下,反而越来越稳。

新的一期客车制造基地已经投产,年产能提高到5000辆/年,成长于第一轮造车潮的中兴智能 汽车 ,是中兴造车的底气。

定位与华为一致,谁更胜一筹?

中兴没有PPT造车,中兴也不做整车,中兴的目标很明确:做 汽车 电子,做“被集成”,用自身在ICT领域的能力来助力客户成功。

这个目标跟华为如出一辙,任正非重申:华为不造整车,而是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造好车,成为智能网联 汽车 的增量部件提供商。

中兴之前曾在多个领域被华为碾压,这一回,中兴跟华为,又站在了同一起跑线,谁更胜一筹?

华为 汽车 业务是基于“云-管-端”的架构之下的,其中:

1)云-智能车云,以高算力AI芯片升腾系列为主。

2)管-智能网联,主推5G+C-V2X车载通信模组、T-Box、车载网关几种产品。

3)端-智能电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

华为在 汽车 业务上的布局,有序明了,再看中兴的 汽车 业务,就显得凌乱一些,中兴的造车版图由六部分构成。

1)公司主体负责5G和C-V2X;

2)中兴新能源 汽车 有限责任公司布局了无线充电和充电桩电源模块;

3)中兴高能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布局动力电池;

4)英博超算负责自动驾驶;

5)广东新支点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负责智能驾驶系统;

6)中兴智能 汽车 有限公司负责新能源、智能 汽车 整车。

如果将中兴和华为的企业业务进行匹配,中兴除了“云”没有公开的产品和布局,在管和端中兴通讯均玩得风生水起,那我们就来对比一下中兴和华为的管和端。

“管”可以理解为车联网基础设施,它是华为在 汽车 领域故事的起点。

华为早在2013年,就成立了车联网业务部,推出了车载模块ME909T。

而后,利用自己通信设备制造商的优势,华为推出了不少产品:在2017年研发了车路协同技术,华为的V2X车载通信模组对接超15家车企,在2019年就通过Balong 5000基带,把5G带到了车联网的时代前沿。

现在,华为“管”的建设是它的强项,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中兴通讯作为全球信息技术的领导者,在V2X领域也不差。

在全球发布了多款4G/5G/5G+V2X车载模组和T-Box产品,上游合作的供应商超过200家,下游合作客户的行业涉及车联网、媒体、交通等,在2020年4月,完成了国家智能网联 汽车 长沙测试区实施全面部署。

两者,目前都已经在封闭场景园区和示范区的试点部署,且正逐步向开放场景拓展。

“管”产业链长且杂,倘若真需要一分高下,华为更胜一筹,目前在V2X协议线和应用软件上,中兴都尚未拓展。

因而,从这个角度看, 华为在车联网上走得更快

在端上,可以说的就更多了。

首先是智能电动部分。

华为的智能电动,具体产品包括BMS(裸金属服务器)电池管理系统、MCU电机控制系统、车载充电系统及车下充电模块。

华为的智能电动产品已经很成熟,并且已经实现了量产和商用,在2020年5月发布的上汽MAXUS ENUIQ5和EUNIQ6这两款车,均采用了华为的车载充电系统产品。

中兴在智能电动部分,涉及的领域要比华为宽。

早在2012年,中兴通讯就研制出了第一代无线充电样机,在2014年,中兴新能源成立,推出了智慧无线充电,并在当时中兴的擅长领域——城市公交大巴上应用。

目前,中兴新能源不仅有方案,亦有充电桩电源模块、停车充电解决方案,主要为主流车企提供前装OEM服务,无线充电的电源模块在全球广泛应用,国内存量第一。

不仅如此,中兴通讯与智能电动相关的全资子公司,还有2016年成立的中兴高能,瞄准中高端乘用车市场,主要专注磷酸铁锂电池、三元锂电池、

燃料电池等动力电池项目。

可惜,中兴高能没有做好。

威马是中兴高能的重要客户,在2020年10月,中兴高能因为威马 汽车 自燃爆出质量问题,被推入风口浪尖,陷入解散传闻,威马召回的动力电池型号,指向了中兴高能。

此后,虽然中兴高能发布了澄清公告,但一阕不振。

直到今年的3月23日,德泰新能源集团(00559.HK)发布公告,中兴通讯拟收购中兴高能技术有限责任公司100%股权。

技术没能到位,空有布局只是空壳,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中兴高能虽然乘着动力电池装机量提升这阵风,却遇上寒流。也因此,虽然中兴通讯虽然在智能电动上,涉及的领域要比华为宽,但空有布局不够,技术到位更重要。

其次是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

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因为市场空间够大,市场增速够快,且可以成为软件定义 汽车 的入口,因而成为了入局新能源厂商的香饽饽,华为和中兴也不例外。

华为在软件和硬件上一并发力,从前端芯片到OS再到车机生态,构建人-车-生活全场景出行体验。

硬件领域,华为提供了包括座舱模组、车载智慧屏、抬头显示和激光雷达。

软件领域,华为有车机操作平台,车机生态。车机操作系统脱胎于鸿蒙,支撑OEM、合作伙伴、第三方应用快速开发、持续升级,但目前来看,鸿蒙操作系统何时商用却还依旧不明确。

软硬件结合,再发挥算力上的优势,华为打造了车云协同的智能驾驶平台,它的MDC是业界唯一全研车载计算平台,以此构建L4级全栈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至此,华为在智能 汽车 上的布局就很明朗了。

再看中兴,它把目标放在了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上,基于其技术储备,做操作系统的解决方案。

2004年,中兴通讯成立子公司广东中兴新支点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之初就专注于基础软件操作系统的研发,在Linux领域业内领先。

在2020年世界智能 汽车 大会上,中兴新支点发布了智能 汽车 领域中的三大操作系统解决方案,包括域控制器、智能仪表盘和FOTA网关三大类,该方案不同于鸿蒙,是基于Linux内核的中控 娱乐 和基于Android的 娱乐 系统。

另外,2017年9月,中兴通讯 汽车 电子产品线(英博超算前身)研制成功了国内第一款自主正向开发的自动驾驶域控制器SDX1.0系统。

英博超算专注于自动驾驶技术及产品的研发,产品包括自动驾驶专用用域控制器、车载实时操作系统、V2X设备等,并为国内整车厂提供ADAS和自动驾驶整体解决方案。

2020年,英博超算和奇瑞合作,做了中国国产第一套拥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的L2.99智能驾驶系统的智能驾驶的量产车。

虽然新支点本身也很强,但是中兴欠缺的是,没有打通闭环,不如华为的软硬件的结合,由内到外联通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有力,如果说华为在智能 汽车 上已经连成了线,那么中兴还处于绘点的途中。

所以,中兴虽然在管和端不弱,但华为的爪子伸得太长了,一开始目标就很明确,网铺得够广,由点到面,形成一张难以攻破的网,这一点,中兴难匹敌。

中兴华为相逢,华为胜。

结语

中兴造车,与其他造车新势力不一样,目前没有做幕前,而是做幕后的赋能者,也没有大肆宣传,提出不切实际的PPT造车计划,在很多公司还在思考以何种方式切入造车这块蛋糕的时候,中兴吃到了第一口,年复一年的积累,让它已经落地了很多产品,技术层面已经达到了国内领先。

虽然中兴的野心很大,但隔壁还有华为部署周密,遥遥领先,中兴“智车”要成功,还需要拿出更坚定的目标,以及过硬的产品。

转载请注明来自成都新闻网,本文标题:《造车新势力崛起 中国在下一个汽车时代抢得先机》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