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钢国家标准及性能要求

轴承钢国家标准及性能要求

3838px 2025-05-11 国际 24 次浏览 0个评论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在“十二五”国家规划中充当重要角色——轴承钢以及轴承杆的国家标准。精密的轴承钢为我们国家建造出高楼大厦、汽车的车盖、桥墩的支撑住、精密仪器的滚珠,滚柱、钢圈……并且轴承钢需要按照轴承钢国家标准生产方可使用,轴承钢只有达到国家标准才能为保障人们的人身安全以及促进社会的快速发展,不然就是祸害了人们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因而轴承钢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轴承钢是用来制造滚珠、滚柱和轴承套圈的钢。轴承钢有高而均匀的硬度和耐磨性,以及高的弹性极限。对轴承钢的化学成分的均匀性、非金属夹杂物的含量和分布、碳化物的分布等要求都十分严格,是所有钢铁生产中要求最严格的钢种之一。1976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一些通用的轴承钢号纳入国际标准,将轴承钢分为:全淬透型轴承钢、表面硬化型轴承钢、不锈轴承钢、高温轴承钢等四类共17个钢号。

轴承钢的分类:当前世界各国所使用的轴承钢主要有5大类,即高碳铬轴承钢、渗碳轴承钢、不锈轴承钢、高温轴承钢、中碳轴承钢。

轴承钢的国家技术标准:轴承钢生产主要执行GB/T18254-2002标准和适应于精锻轴承用户要求的莱钢GCr15JD质量协议,其中GCr15JD协议质量要求严于GB/T18254-2002标准?,GCr15JD要求氧含量≤10ppm、中心偏析级别≤1.0级、成分控制、定尺和尺寸偏差等均严于GB/T18254-2002标准。

轴承钢的性能要求:

1)高的接触疲劳强度,

2)热处理后应具有高的硬度或能满足轴承使用性能要求的硬度,

3)高的耐磨性、低的摩擦系数,

4)高的弹性极限,

5)良好的冲击韧性和断裂韧性,

6)良好的尺稳定性,

7)良好的防锈性能,

8)良好的冷、热加工性能。

我国已纳入标准的轴承钢分类方法与ISO相似,分别对应为高碳铬轴承钢、渗碳轴承钢、不锈耐蚀轴承钢、高温轴承钢四大类。近五十年来我国还在轴承钢钢种及其轴承用材料方面,如无铬轴承钢、中碳轴承钢、特殊用途轴承钢及合金、金属陶瓷等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为了实现两会提出的经济增长目标,各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密集开工,促进社会的发展,推动市场的发展,轴承钢市场需求只会越来越多,只增不减。轴承钢的冶炼需要高要求,需要国家支持,还有冶炼轴承钢的技术,才可以也冶炼出达到国家标准的轴承钢。轴承杆国家标准更需要每一个冶炼的企业记牢,不能为了贪快而罔顾轴承钢的国家标准。

首先这些轴承都是轴承钢材质的

轴承钢具有高的硬度、抗拉强度、接触疲劳强度和耐磨性,相当的韧性,满足在一定条件下对耐蚀性和耐高温性能的要求。

高碳铬轴承钢含碳量高(0.95-1.05%),淬火后可获得高且均匀的硬度,疲劳寿命长,缺点是耐大载荷冲击韧性稍差。高碳铬轴承钢主要用作一般使用条件下滚动轴承的套圈和滚动体。渗碳轴承钢含碳量低(不大于0.23%),经渗碳后,表面硬度提高,而心部仍具有良好的韧性,能承受较大冲击载荷。主要用于制作大型机械内受冲击载荷较大的轴承。高碳铬不锈轴承钢含碳量高(0.90-1.05%),因而在获得高硬度的同时具有足够的耐蚀性,主要用于制作处于恶劣的腐蚀条件下工作的轴承。高温轴承钢的硬度高,且在高达430oC的工作温度下仍可保持相当高的硬度,高温强度好,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性,加工性能较好,主要用于制作高温发动机轴承。

轴承所用 轴承钢 GCr15 套圈与滚子淬火后硬度:HRC 61-65

参照标准 滚动轴承 通用技术规则 GB307.3

轴承所用 轴承钢 GCr15 套圈与滚子淬火后硬度:HRC 61-65

参照标准 滚动轴承 通用技术规则 GB307.3

轴承所用 轴承钢 GCr15 套圈与滚子淬火后硬度:HRC 61-65

参照标准 滚动轴承 通用技术规则 GB307.3

从零件表面到维氏硬度值为550HV1处的垂直距离。

适用范围:

---本检测方法适用于渗碳和碳氮共渗硬化层;并经热处理后,距离表面3倍于淬火硬化层深度处,硬度值小于450HV的零件。对于距离表面3倍于淬火硬化层深度处硬度值高于450HV的钢件,本测定方式也适用,前提条件是选择硬度值大于550HV(以25HV为一级)的某一特定值作为界限硬度。

表示方法:

---淬硬层深度用CHD表示,单位为mm。如CHD=0.5mm。

---测定维氏硬度值采用试验力为9.807N(1kgf)。特殊情况可选用4.903N-9.807N,即硬度界限值可使用550HV1以外的其他值。

深度测定:

1、试样的制作:一般在最终热处理后的工件上垂直取样,并进行必要的研磨抛光(请参考金相试样的制作)。在样件的横截面上进行测定。特殊情况可采用随炉试样。

2、 测定方法:在宽度(W)为1.5mm范围内(即测试区域的宽度),在与零件表面垂直的一条或多条平行线上测定维氏硬度(一般采用两条)。每两相邻压痕中心的距离(S)应不小于压痕对角线的2.5倍,按直线方式进行逐点打压测试。逐次相邻压痕中心至零件表面的距离差值(即a2- a1),不应该超过0.1mm。测量压痕中心至零件表面的距离精度应在±0.25um的范围内,而每个硬度压痕对角线的测量精度应在±0.5um以内。试验力一般采用HV0.1--HV1获得维氏硬度压痕,并采用400X以上放大倍数。

3、 深度确定:根据测试的两条(或多条)压痕走线,确定每条压痕走线硬度值为550HV处至零件表面的距离,如果两条线数值的差小于或等于0.1mm,则取它们的平均值做为淬硬层的深度。如果差值大于0.1mm,则应重新试验。

轴承钢国家标准及性能要求

转载请注明来自成都新闻网,本文标题:《轴承钢国家标准及性能要求》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4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